【编者按】为深入践行新时代立德树人使命,充分发挥优秀导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学院自2022年开始,组织开展了“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评选活动,至今共开展四届评选,遴选出35位潜心育人、成果卓著的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学院特开设“优秀导师”专题,通过展现优秀导师深耕学术、倾心指导、创新培养模式的生动实践,激励全体教师以榜样为镜,坚守教育初心、勇担育人使命,以卓越教学与科研能力培育更多堪当时代重任的高层次人才,为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注入强劲师者动能。
王涛,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齐齐哈尔医学院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室副主任,是齐齐哈尔市领军人才梯队生物物理学科后备带头人、齐齐哈尔医学院高峰学科医学检验技术学科后备带头人,获评学院“第四届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王涛近三年指导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参与发表SCI论文3篇。所指导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凭借扎实的研究质量与创新价值,获评学院“2025届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作为科研与教育领域的双重践行者,王涛以个人学术积淀为基、以精准指导为策,为学生搭建了从学术入门到科研进阶的成长阶梯。

以德立人:将价值观塑造融入学术培养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王涛始终坚守“德育为先、学术为本”的育人理念,把价值观塑造与学术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让科研教育既有“深度”,更有“温度”。在日常指导中,王涛习惯结合学科发展历程中的前辈故事,为学生讲述科研工作者“以身许国”的动人经历——从老一辈科学家扎根实验室攻克技术难关,到当代研究者聚焦国家需求破解行业难题,他用鲜活的案例引导学生将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发展需求相连,在学生心中种下“科研报国”的种子。他以自身严谨的科研态度对学生言传身教:指导学生修改论文时,他会逐字逐句推敲逻辑链条,对每一个数据来源、每一处引文标注都严格把关;设计实验方案时,他会带着学生反复论证可行性,哪怕是微小的误差可能,也要求重新验证。这种“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严谨治学的习惯,更懂得了要对科研工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抱有敬畏之心。
以能赋能:开放包容培养方式激发创新潜力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科研璞玉’,需要因材施教才能绽放光彩。”王涛深知,研究生培养不能“一刀切”,必须结合学生的研究方向与学术特长,提供个性化指导。他通过多样化的培养方式,为学生搭建成长平台,助力他们从“学术新人”成长为“科研能手”。
定期组织的组会研讨,是王涛培养学生的“固定课堂”。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分享研究进展,大胆提出学术疑问,甚至对现有研究思路提出不同见解。王涛会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在项目攻坚过程中,他坚持“放手不放任”,既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让他们在试错中积累经验;又会在关键节点及时介入,帮助学生突破科研瓶颈。
这种科学的培养模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2025年毕业的研究生张鲁平,在校期间连续三年获得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篇(其中1篇发表于影响因子6.4的《MolecularMedicine》期刊),学位论文在盲评中获双A评价并获评“2025届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目前指导的3名研二以上学生,均在研二期间成功获批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展现出扎实的科研潜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以情护航:做学生科研路上的“暖心伙伴”
在学生眼中,王涛不仅是严师,更是贴心的“科研伙伴”。他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动态,既关心他们的学术进展,也重视他们的心理状态,用温暖与支持,为学生驱散科研路上的迷茫。
有学生曾因实验反复失败而情绪低落,王涛没有简单地要求“继续尝试”,而是主动与学生一起复盘实验过程,从样本处理到数据记录,逐一排查问题,同时分享自己当年做博士课题时“屡败屡战”的经历,告诉学生“科研的本质就是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失败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在他的鼓励下,学生重新调整心态,最终顺利完成实验。对于面临毕业压力的学生,他会主动关怀指导,帮助梳理论文框架、完善数据论证,讨论修改方案。“王老师从不计较个人时间,只要我们有疑问,他总会第一时间回复;遇到困难时,他总能给我们最有力的支持。”学生们这样评价他。

从科研探索者到育人引路人,王涛始终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在研究生教育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他用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培养方法、温暖的育人情怀,为学生搭建了通往科研理想的桥梁,也为学院学科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未来,他将继续坚守育人初心,培育更多兼具家国情怀与学术能力的科研人才,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科技创新贡献更多力量。
(统稿:研究生院邓志会 邢宇双 责编:赵阳 审核:郝莉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