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点击

【模范护理工作者】勤学精技 托起希望——记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科护士多蕾

时间:2025-06-09编发部门:宣传统战部稿件提供:附属第三医院浏览:10设置

【编者按】为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助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健康龙江战略实施,学院开展了第六届模范护理工作者评选工作,并设立了“模范护理工作者”专题,分期发布获奖人员先进事迹,大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激励广大护理工作者深入推进有特色、有创新、有品质、有温度的护理服务,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护理实践中,为促进护理事业发展,为建成高水平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贡献力量。

多蕾,女,38岁,护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科护士,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0年。

在医院的新生儿科,总能看到一个忙碌而温暖的身影——多蕾。自2005年踏上护理岗位以来,她先后在儿科及新生儿科工作,20年如一日扎根临床一线,以精湛的技术、无私的奉献和母亲般的关怀,为危重新生儿托起生命的希望,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南丁格尔精神的时代内涵。

勤学精技,练就“生命守护者”的硬本领

为了提高静脉穿刺技术,减轻患儿的痛苦,多蕾常常在下班后继续钻研,在模型上反复琢磨进针的角度和力度,有时也会在自己手上练习,只为找到最轻柔精准的手法。当看到患儿不再因穿刺而哭闹,家长们眼中流露出安心的神情时,她知道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份“一针见血”的温柔技术,不仅是对专业的追求,更是对生命的爱与责任。

2007年冬夜,一名2岁患儿突发高热惊厥,多蕾凭借冷静果敢的判断与娴熟精准的操作,在急救黄金时段内成功施救,家长含泪致谢:“是您救了孩子的命!”她以“夜间哨兵”的姿态守护患儿,多次在夜班时及时发现呼吸异常等险情,为抢救赢得先机。作为新生儿科的静疗护士,她24小时坚守岗位,随时准备应对任何紧急状况。无论是深夜时分的危重抢救,还是突如其来的高难度静脉穿刺挑战,她总能以雷厉风行的速度和炉火纯青的技术,确保患儿得到及时且安全的治疗。

创新攻坚,成为早产儿护理的“拓路人”

多蕾及其所在的护理团队创新性地将“鸟巢式护理”应用于早产儿护理中,提高患儿的舒适度。鸟巢式护理就像为雏鸟编制的温暖巢穴,用柔软的棉圈为患儿筑起“人造子宫”,当小脚丫触碰到边界时的踏实感,让他们的心率曲线变得平稳,蜷缩在鸟巢中的安详睡姿,仿佛回到了妈妈肚子里最安全的时光。工作中,多蕾勇挑重担,熟练掌握脐静脉置管护理、PICC维护、呼吸机管理等核心技术。面对胎龄28周、体重仅960克的“巴掌宝宝”,她精准计算每毫升营养液,每小时监测生命体征,在医护团队的协作和精细化护理下,这个“巴掌宝宝”先后闯过了呼吸窘迫、感染风险、喂养不耐受等重重关卡。同事感叹:“多蕾的手像长了眼睛,总能第一时间发现患儿的细微变化。”

薪火相传,甘为护理团队的“领航灯”

在科室里,多蕾承担着新入职护士的培训工作,她将多年经验倾囊相授。她经常强调,在接触这些不会表达的小生命前,手消毒不仅是规范,更是对生命的敬畏。新生儿科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死——他们的每一声啼哭都是特殊的“婴语”,可能是饥饿、不适,或是病痛的前兆。她告诉新入职护士,在这里,就要练就“显微镜”般的观察力:从0.01ml的药物计算到血管的选择,从细微的表情变化到生命体征的波动,每个操作都要精准到极致。

她耐心指导,手把手地带教,让新人们在实战中快速成长。多蕾深知,护理工作需要的是细心、耐心与爱心,而这些都需要时间去磨砺和沉淀。她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周围的每一个人,让团队的凝聚力不断增强,整体护理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荣誉如磐,坚守初心再出发

2022年“护理服务明星”、2024年“优秀护士”……面对荣誉,多蕾始终淡然:“这些称号属于整个团队。”如今,她依然每天穿梭在暖箱与监护仪之间,用温柔的手抚触患儿,用专业的心为生命护航。正如她所言:“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就是我坚守的意义。只要孩子们需要,我会一直做那个托起生命的第一双手。”

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多蕾以非凡的坚守书写了大爱无疆。她不仅是技术的标杆,更是医德的典范,用20年光阴谱写了一曲新时代护理工作者的奉献之歌。

(供稿:附属第三医院林然 责编:赵阳 审核:郝莉洁)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