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直各单位:
目前,正值春夏交替之际,部分蚊媒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进入高发季节,加之“五一”假期人员流动频繁、聚集性活动增多,可能加大新冠等传染病疫情传播风险。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保持全国疫情形势总体平稳,确保广大师生员工健康平安过节,现就进一步做好2024年“五一”假期及春夏季新冠病毒感染(以下简称新冠)等重点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如下提示。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
各单位部门要高度重视,压紧压实“四方责任”,切实加强“五一”假期值班值守,建立完善轮班轮休制度,始终把新冠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做到思想不懈怠、防控不放松、措施不加码,坚决盯紧看牢、常抓不懈,将新冠疫情防控中的好机制和好做法常态化、制度化,继续坚持联防联控和多病同防,强化平急转换,扎实推进各项防控措施落地落细,继续保持疫情形势总体平稳,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加强体系建设,切实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各单位部门要深入践行总体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化指挥体系高效运转,加强应急演练深入开展,不断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做好聚集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和早处置,全面提升处突能力,为防范化解公共卫生风险、有效应对重大疫情提供有力支撑。
三、加强重点排查,坚决防止聚集性疫情
各单位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切实加强春夏季传染病防控工作部署,加强环境消毒、食品和饮用水管理、因病缺勤缺课追踪与登记等措施实施,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人员要及时就医排查,盯住关键环节、突出防控重点,一旦发现疫情及时报告、快速反应、有效处置,降低疫情引入和传播风险。深入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全面自查,重点排查防控风险点和薄弱环节,及时补齐短板漏洞,坚决防止由于工作不细、管理不善引发聚集性疫情,切实保障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四、加强监测预警,随时做好医疗救治准备
各单位部门要常态化做好健康监测工作,结合春夏季传染病流行特点及本地实际开展监测预警,强化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校园聚集性疫情监测,要持续关注百日咳及登革热、疟疾等蚊媒传染病输入疫情发展态势。各附属医疗机构要根据本地春夏季传染病流行形势做好医疗救治应对准备,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传染病早期识别和诊疗能力。加强医疗服务管理,强化落实首诊负责制,做好“五一”假期期间发热门诊、急诊等医疗应急值守安排,选派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值班值守,确保医疗服务平稳有序。
五、加强资源储备,确保防疫物资足量适用
强化医疗机构应急药品和物资的储备,扩大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供给,稳定物资采购渠道,做好防疫物资供应保障工作,科学确定、动态调整储备品类、结构、数量,建立动态平衡调节的机制,不断提高储备效能,强化统筹调度,全力满足就医用药需求。
六、加强预防接种,持续巩固校园健康屏障
要积极配合属地卫健疾控部门,持续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将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围绕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不低于90%的核心目标,加强师生接种率监测评估,认真组织开展查漏补种工作。继续推进重点人群接种含XBB变异株抗原成分的新冠病毒疫苗。
七、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做好个人健康防护
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控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努力提高师生员工自我防护和及时就诊意识,引导“五一”假期出行人员提前了解目的地传染病流行情况,做好出发前、旅途中和到达目的地后的防护准备,落实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防蚊虫叮咬等防护措施,倡导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人员避免参加聚集活动或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切实履行好防疫责任,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
八、加强舆论引导,及时防范化解扩大发酵
密切关注舆论动态和社会热点,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及五级信息网力量,及时回应师生关切,防止不良信息对师生及校园的侵害。
学院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4年4月29日